王向荣 官方网站

http://wangxiangrong.zxart.cn/

王向荣

王向荣

粉丝:389176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王向荣生于中国雕艺之都——福建·崇武,成长于民间艺术石雕世家。师承父辈,自幼耳濡目染南派石雕艺术精魂,初中毕业后,随父在国营惠安石雕厂学习石雕工艺、绘画设计等;在承袭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中,不断地学习、研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惠安崇武第一届 另类视野 ——王向荣、陈玉坤、赵文弃石作品展序

作者:布楚老刘 

   无须回避,无须争辩,也无须保持故作稳重的沉默不语——人类的所有文明产物或财富,并非出自空穴来风的创造,而是本在自然的恩赐。人类仅将夺掠的自然资源,改头换面地加工为了“财富”而已。


  由于我们长久地浸淫于自己是“创造者”的轻薄中,使我们以为这世界是“我们的”,“我们”主宰着万物,以至于“我们”可以放肆地改变万物,可以为万物重新规划秩序。于是,在人类所有基本的需求中,我们以科学之名,催生着动植物的生长速度、锤煅一个个具有毁灭性的军事强国,把一个辽阔的伊甸园,分解为个人化的安乐窝……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

  在这样的迷幻中,那些养育我们,又被我们无尽开采,同时又遭我们消耗和丢弃的自然之物,从未因他们的牺牲和奉献,感动过贪婪冷酷的人心。也许,科技、医疗、精致的窝与食品,能够延长人的个体寿命,但已尽枯竭的地球,正为人类种群预挖了早亡的墓地。


  基于以上的世界观、生命观,向荣、玉坤、赵文三人,以主动思考的力量,有意识地率先选择了被人视为垃圾的弃石,来愔诉自己对大自然的关切、悲悯与感恩。


  这些作品所涉及的内容,整体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:有的是以揭露人欲贪婪为主线的,有的是站在万物皆生命这一角度来珍视自然的,还有的是将个人的意趣、文化理解用来阐释一种事物状态的。但不管这些作品有哪些方向上的关注,“弃石”这一材料,始终贯穿在每一件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中。


  这些作品并无“成熟”的定式风格,它们是作者根据它们被弃时的现有形状,由它们所引发的随机性感慨、联想,再经过对语言、形式的梳理后所创作出来的作品。因此,每一件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无顾忌、自由、自然和开放性的特点。


  严格地讲,这些作品的完整度和完善度到底走到了怎样的高度,对于艺术创作来说,已经不是最首要的问题。重要的是,这些艺术家首先以主动选用弃石这一材料,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慈怀。——人生不过如此——还能有什么,会比关注自身的灵魂去向更为重要的呢?!


  我一直认为,艺术终究只是一种诚实的内心语言,它不同于政治、学说和主义,可以因为权利与权力的需要而谎话连天。为了使这种语言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灵魂里的声音,创作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对自己勇于担当的人。起码,他要敢于承担起他独立说完真情实感后所袭来的压迫。


  也许,这三位艺术家中有些作品,还未能准确具体地表达,但有一点他们诚恳地告诉了我们:人是自然宠儿的同时,也是永远逃离不了自然母体的渺小者。


  布楚老刘


  2011-8-15


 无须回避,无须争辩,也无须保持故作稳重的沉默不语——人类的所有文明产物或财富,并非出自空穴来风的创造,而是本在自然的恩赐。人类仅将夺掠的自然资源,改头换面地加工为了“财富”而已。


  由于我们长久地浸淫于自己是“创造者”的轻薄中,使我们以为这世界是“我们的”,“我们”主宰着万物,以至于“我们”可以放肆地改变万物,可以为万物重新规划秩序。于是,在人类所有基本的需求中,我们以科学之名,催生着动植物的生长速度、锤煅一个个具有毁灭性的军事强国,把一个辽阔的伊甸园,分解为个人化的安乐窝……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

  在这样的迷幻中,那些养育我们,又被我们无尽开采,同时又遭我们消耗和丢弃的自然之物,从未因他们的牺牲和奉献,感动过贪婪冷酷的人心。也许,科技、医疗、精致的窝与食品,能够延长人的个体寿命,但已尽枯竭的地球,正为人类种群预挖了早亡的墓地。


  基于以上的世界观、生命观,向荣、玉坤、赵文三人,以主动思考的力量,有意识地率先选择了被人视为垃圾的弃石,来愔诉自己对大自然的关切、悲悯与感恩。


  这些作品所涉及的内容,整体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:有的是以揭露人欲贪婪为主线的,有的是站在万物皆生命这一角度来珍视自然的,还有的是将个人的意趣、文化理解用来阐释一种事物状态的。但不管这些作品有哪些方向上的关注,“弃石”这一材料,始终贯穿在每一件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中。


  这些作品并无“成熟”的定式风格,它们是作者根据它们被弃时的现有形状,由它们所引发的随机性感慨、联想,再经过对语言、形式的梳理后所创作出来的作品。因此,每一件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无顾忌、自由、自然和开放性的特点。


  严格地讲,这些作品的完整度和完善度到底走到了怎样的高度,对于艺术创作来说,已经不是最首要的问题。重要的是,这些艺术家首先以主动选用弃石这一材料,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慈怀。——人生不过如此——还能有什么,会比关注自身的灵魂去向更为重要的呢?!


  我一直认为,艺术终究只是一种诚实的内心语言,它不同于政治、学说和主义,可以因为权利与权力的需要而谎话连天。为了使这种语言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灵魂里的声音,创作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对自己勇于担当的人。起码,他要敢于承担起他独立说完真情实感后所袭来的压迫。


  也许,这三位艺术家中有些作品,还未能准确具体地表达,但有一点他们诚恳地告诉了我们:人是自然宠儿的同时,也是永远逃离不了自然母体的渺小者。


  布楚老刘


  2011-8-15